2024年5月6日 星期一

慈悲宏願度眾生:台灣的地藏王信仰文化

地藏信仰文化展~

本文節錄自2006年新莊地藏庵250週年展示腳本,原文為謝宗榮、陳省身彙整
地藏王菩薩為傳統漢傳佛教中的重要菩薩信仰之一,與文殊、普賢、觀音等並稱「四大菩薩」,以其「大願」而為一般佛教徒所崇敬,在民間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力。
相傳地藏王於釋迦牟尼寂滅後一千五百年,降生在新羅國,姓金,名喬覺。唐高宗永微四年(563),二十四歲時,浮海至江南池州府九華山,端坐於九子峰頂,達七十五年之久,於開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成道,享年九十九歲。所以民間以七月末日(卅或廿九)為地藏王誕辰,並以安徽九華山為地藏王菩薩道場。另據佛典本願經載:釋迦入滅時,曾囑咐地藏王救度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眾生,因此,地藏王立誓:非度盡眾生,決不成佛,故常現身於地獄之中,以救渡眾生之苦難。
由於地藏菩薩能含藏種種功德,能引生一切功德,荷擔一切難行苦行,救度眾生,所以名之為地藏。民間多稱地藏菩薩為「地藏王」,這名稱的由來,也許是因為地藏王比丘為新羅國王子的因緣,而加「王」字以尊稱之。沙門藏川也曾混合道教的十王思想,而撰《閻羅王授記四眾逆修生七往生淨土經》等以弘揚地藏王菩薩的信仰。明代以後,依據《地藏王菩薩本願經》而有的信仰愈為流行,該經曾被稱為佛門的孝經,地藏王菩薩被漢人社會信仰的程度,也更為提高。一直到今日的台灣佛教界,其氣勢仍然沒有沒落。
在漢人社會傳統宗教信仰中,地藏王菩薩以廣大的悲願著稱,「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掌管地獄的「幽冥主宰」,是救渡地獄中受苦鬼靈眾生的大菩薩,能荷擔一切眾生的難行苦行,圓滿一切眾生的心願。大乘佛教中,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的數量雖是無量無盡,在眾多菩薩中,地藏菩薩乃是則以其悲願為其特德,故稱大願地藏王菩薩。
本展示主要在全面性介紹地蔵菩薩的信仰文化,經由「地藏王菩薩信仰的內涵」、「地藏王菩薩在經典中的故事」、「地藏信仰在漢人社會中的傳承」、「台灣地區的地藏王菩薩信仰」、「新莊地藏庵的地藏王菩薩信仰」、「地藏王菩薩與佛教地獄信仰」、「地藏王菩薩與十王信仰」、「地藏王菩薩與目連救母」、「地藏王菩薩聖誕活動」、「地藏王菩薩與鬼月行事」等單元,透過圖、文、物對照的方式,期能展現出地藏菩薩信仰的多元面貌,傳達地藏菩薩不捨眾生的大悲願心,以及地藏信仰深入漢人社會的影響。
 
⊙地藏王菩薩信仰的內涵
「菩薩」一詞為「菩提薩埵」之簡稱,意為「覺悟的有情眾生」,在佛教信仰中地位僅次於佛。地藏王菩薩的梵名為「乞叉底檗婆」(Ksitigarbha),而其中的(ksiti),是Ksi轉化而來的,由具有地或住之意是地與大地,也是 「地大」。而「檗婆」(Garbha) 根據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書中所論及「地藏王」的含義,他在〈地藏菩薩之名德〉一文中提到,從「地」來說,也是四大之一,能擔當一切,一切高山峻嶺,萬事萬物都在地上。地是大地,也是「地大」;藏是含藏、伏藏義,如金礦、銀礦、煤礦、鐵礦等。於佛法中名為藏,是庫藏之意。
地藏之含義,一方面是從地而說;地是四大之一,能擔當一切,一切崇山峻嶺,萬事萬物都在地上。此喻菩薩的功德,能為眾生而荷擔一切難行苦行。地也有依止義,一切草木皆依地而成,依地而生。喻世間一切自利利他功德,依此菩薩而存在而引起。地藏菩薩能含藏種種功德,能引生一切功德,難行苦行,救度眾生,故名地藏。世俗稱為地藏王,依經但名地藏,也許因地藏比丘為新羅國王子,而加「王」字以尊稱之。
 
⊙地藏王菩薩在經典中的故事
每一位佛菩薩過去生的本緣或是本生,在經典裡面都會出現,這是記載佛菩薩在過去生修行的因緣。地藏菩薩之本緣故事,有多種說法,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記載,便有四則有名的地藏王菩薩過去生修行的本生故事。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仞利天宮神通品〉載,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前,為大長者之子,因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之相好莊嚴,而產生恭敬景仰之心,為證得此莊嚴之相,而發願盡未來際不可計劫,度脫六道罪苦眾生。同經同品又謂,地藏菩薩為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之一婆羅門女,為救度其母出離地獄,而為母設供修福,並發願盡未來劫廣度罪苦眾生。
又《地藏經》〈閻浮眾生業感品〉亦舉出二說:(一)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時為一國之王,其國內人民多造眾惡,遂發願度盡罪苦眾生皆至菩提,否則不願成佛。(二)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時為一女子,名為光目,其母墮於地獄受苦,光目為救度之,而發願救拔一切罪苦眾生,待眾生盡成佛後,方成正覺。上述四種說法皆隨著地藏信仰而廣傳民間,故佛教中常以「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等語,來形容地藏菩薩慈悲憐愍之廣大誓願。
 
⊙地藏信仰在漢人社會的傳承
地藏菩薩在漢人社會的傳承,主要是源自九華山的金地藏信仰。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一書中即提到「九華山地藏王菩薩」的由來,他在〈九華山之地藏菩薩〉一文中提到,當時唐代的韓國分為三個國家,即新羅、高句麗、百濟。有新羅王子發心出家,名地藏比丘,於唐太宗貞觀四年,來到中國的安徽省九華山,見深山中有盆地,即於此山結廬苦修。九華山主姓閔;家財甚富。建寺必得請閔公布施山地,閔公對地藏比丘也非常敬仰,問他要多少地,地藏答道:「一袈裟所覆蓋地足矣」。時地藏以神通力,袈裟一披,蓋盡九華,於是閔公將整個九華山地,全部布施供養地藏比丘修行。
閔公除了佈施土地之外,也親自擔任地藏比丘護法,而其子也隨地藏比丘出家,法名道明,為地藏的侍者。因此民間所見的地藏菩薩像,兩旁有一老者及少年比丘,即閔公父子。九華山寺院建成後,各方來參學者甚眾,地藏比丘及大眾在九華山的影響甚大。佛教徒普遍相信地藏比丘實為地藏菩薩的化身,是地藏菩薩來中國的應化,所以大家稱之為地藏菩薩,而九華山即成為地藏菩薩應化的道場,成為中國四大名山之一。特別是每年七月三十日,九華山香火尤其鼎盛。地藏菩薩自有他特殊的因緣感應,因此也能得到民間一致的信仰。
地藏菩薩在中國,受到出家及在家眾普遍的尊重敬仰,因為地藏菩薩是提倡孝道的,重視超度救濟父母。傳統漢人社會特重孝道,其慎終追遠的精神,與地藏法門相合,故地藏菩薩在中國,受到特殊的尊敬。地藏菩薩不但在民間為民眾所崇仰,在佛教的高僧中,也是特別推重地藏菩薩,像是明末清初的蕅益大師便特別推重地藏菩薩,曾於地藏菩薩前發願。專研戒律的弘一大師,是近代唯一精研律藏的大師,也特別推重地藏菩薩。
 
 
⊙台灣地區的地藏王菩薩信仰
台灣地區的地藏王菩薩信仰,可以分為民間信仰中對地藏菩薩的信仰,以及佛教徒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兩個類型。前者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多是把祂視為冥府諸鬼神神譜最高主宰,認為祂統領冥府十王以及諸鬼王和各個地獄的獄主,因此在台灣奉祀地藏王菩薩的廟大都會陪祀十殿閰王等冥神像。而若是主祀大眾爺或是東獄大帝等鬼神之寺廟,也會奉祀地藏王菩薩。另外在公墓以及墳場也會奉祀地藏王菩薩,代表希望地藏菩薩能接引亡者到西方極樂世界。
在佛寺中平時或是在法會時供奉信眾先人的功德堂也會放有地藏菩薩,希望亡靈能在地藏菩薩的慈光加被下,投生淨土。在佛教中對地藏菩薩的信仰,也包括了完整的修行法門,在台灣的花蓮祥德寺便是以地藏法門為專修道場,開山為地皎法師。地藏法門則包括持誦《地藏菩薩本願經》,禮拜《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以及修持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還有地藏菩薩木輪相法等。這些法門在台灣是相當普遍流行於佛教徒之中。
 
 
⊙地藏王菩薩與佛教地獄信仰
在漢人社會佛教信仰中,地藏王菩薩一向被視為地獄之主,而有「幽冥教主」的稱呼,而民間也常藉由地藏王菩薩之法力,來拯救踱入地獄之先人。地獄信仰隨著佛教之東來而深入中國民間社會,地獄梵語作 naraka 或 niraya,巴利語 作niraya,音譯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又作不樂、地獄界。根據佛教的經論記載,則有下列之分類:(一)八大地獄,又作八熱地獄、八大熱地獄。即等活、黑繩、眾合、叫喚(號叫)、大叫喚(大叫)、炎熱、大焦熱(極熱)、阿鼻(阿鼻旨、無間、八萬)等八大地獄。(二)八寒地獄,即頞部陀、尼剌部陀、頞哳吒(又作阿吒吒)、臛臛婆(又作阿波波)、虎虎婆、媼羅、特摩、摩訶特摩等八寒地獄。此外,八大地獄各有十六眷屬地獄(即副地獄,又稱十六小地獄、十六遊增地獄),合其大小,總有一三六地獄。另據觀佛三昧海經卷五所載,屬於無間(阿鼻)地獄之小地獄有十八寒地獄、十八黑闇地獄、十八小熱地獄、十八刀輪地獄、十八劍輪地獄、十八火車地獄、十八沸屎地獄、十八鑊湯地獄、十八灰河地獄、五百億劍林地獄、五百億刺林地獄、五百億銅柱地獄、五百億鐵機地獄、五百億鐵網地獄、十八鐵窟地獄、十八鐵丸地獄、十八尖石地獄、十八飲銅地獄等十八種之地獄。
又無間地獄之「無間」,有趣果無間(謂招受業果不經他世,而於現世即報)、受苦無間(受苦不間斷)、時無間(於一劫中,受苦不間斷)、命無間(受苦之壽命相續不斷)、形無間(眾生之身形與地獄之大小相同而無間隙)等五種無間之意。各類地獄皆由眾生所造各種不同之業因,而招感不同之果報。 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地藏菩薩則宣說了諸地獄的名號,希望眾生能明白惡業所造成的地獄苦果而能悔悟修行正道。
 
⊙地藏王菩薩與十王信仰
地藏菩薩以悲願力救度一切眾生,尤其對地獄中之罪苦眾生特別悲愍,而示現閻羅王身、地獄身等廣為罪苦眾生說法,以教化救度之,故一般又以閻羅王為地藏菩薩之化身。如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中,即舉出閻羅王之本地為地藏菩薩之說。又如我國民間信仰中,地獄思想受「地藏菩薩本願經」之影響甚深,而視地藏菩薩為地獄之最高主宰,稱之為幽冥教主,其下管轄十殿閻王。近時於敦煌千佛洞發現之地藏十王圖,即繪有地藏菩薩及十王等之像,並附有宋代太平興國八年(983)造立之銘文。
後來更《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全一卷的出現。成都府慈恩寺僧藏川述。略稱地藏十王經、十王經。收入於卍續藏第一五○冊。本經敘說人死亡後,於冥途中經十王殿受善惡審判之情形,及地藏菩薩發心之因緣。即初述佛臨涅槃時,放大光明照耀閻羅國,閻魔王及十大王眾皆來集會;次述眾生之三魂七魄,及命終後須經秦廣、初江、宋帝、五官、閻魔、變成、太山、平等、都市、五道轉輪等十王殿,受生前所造善惡業之審判,並敘述地藏菩薩發心之因緣與本願,及明示閻魔王之本地即是地藏菩薩;最後則以佛性偈為終結。
 在冥府裁斷亡者罪業之十判官。又作十殿閻王。依預修十王生七經載,人死後趣冥途時,初七日過秦廣王,二七日過初江王,三七日過宋帝王,四七日過五官王,五七日過閻羅王,六七日過變成王,七七日過太山王,百日過平等王,一周年過都市王,三周年過五道轉輪王,如斯次第受十王裁斷。
 
 
⊙地藏王菩薩與目連救母
目連救母的故事根據「盂蘭盆經」演繹而成。據傳目連因母親生前罪孽深重,死後被打入地獄受刑,目連盛飯供養,不料食物入口即化為火焰,後釋迦牟尼佛教其羅列百味供饗十方僧眾,目連依指示於七月十五作盂蘭盆,置物盆中普施僧眾貧民,終於救出其母脫離餓鬼界。目連救母的故事早已流傳民間,敦煌變文中已有目連救母俗講,宋代《東京夢華錄》也有目連雜劇的演出,至今台灣民間喪事仍有演出目連戲。另外在佛門以及香花和尚中亦有目連懺以及破地獄及破血湖的相關科儀,其用意乃在勸善教孝。
民間則把「目連救母」之故事加以漢化表現在目連救母俗講中,使目連轉變成為漢人出身的身分,認為目連救母之後修成佛道,最後因釋迦佛的托負,而做了地藏菩薩。以上民間所流傳,大概是因為二者均有到地獄救母的情形,再加上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以及農曆七月的最後一天為地藏菩薩的誕辰,便使兩者的關係便更加密切,於是便順理成章的被誤認目連便是地藏菩薩。
 
 
⊙地藏王菩薩的造像藝術
傳統漢傳佛教中常見的菩薩,其造型通常多具有髮髻、寶冠、天衣、纓絡等衣飾,顯得頗為飄逸、華麗。而地藏王菩薩的造型與其他菩薩最大的差異,就是以一般出家人(比丘)的形象示現。剃髮、身著袈裟、銑足,是地藏王菩薩最基本的造型。在唐代玄奘大師所譯的《十輪經》序中提到:「是以菩薩示聲聞之形……」,即是說地藏菩薩的形象是以沙門(僧侶)形為主。至於後來陸續出現的地藏菩薩,在造型上作戴毘盧帽僧人像,或是在台灣常見的戴五佛冠像,甚至手握錫杖、騎坐諦聽,並有閔公、道明和尚挾侍等,都是在流傳過程中逐漸衍生而成的,並不見於佛經的記載。
經過一千多年的流傳之後,近代常見的地藏王菩薩像,其造型除了基本的沙門僧侶形象之外,主要可區分為立姿和坐姿兩大類型。其中以坐姿的地藏像較為普遍,又可區分為雙腿結跏趺坐、單腿如意坐、側騎諦聽獸等三種類型,以及單獨出現和有憫公與道明和尚作為挾侍等。而在衣著上,也有不戴冠帽和戴五佛冠,以及手持錫杖和結手印的不同,造型相當多元化,近代佛畫家或造像藝術家所做的地藏橡,也多不出以上的形象。
五佛冠:繡有五方佛(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毘盧佛、西方彌勒佛、北方世界成就佛)形象或五個佛字的冠飾,兩側各有一條飄帶,帶面上繡有梵文六字大明咒。佛教法師在舉行甘露、焰口施食時,將五佛冠繫在毘盧帽前方,以示變身為毘盧法身,以甘露法水拯救惡鬼道眾生。
錫杖:佛教法器,杖頭多作三面捲草紋,下方有環,相傳地藏菩薩可以之震開地獄之門,以拯救地獄眾生而投胎。因此台灣民間釋教法師在舉行作功德之類的超薦法會中,也以錫杖進行破血湖、破獄等儀式。
諦聽:地藏菩薩的坐騎兼護法,亦稱地聽或善聽,相傳為金地藏(金喬覺)自新羅國所攜來的神犬所演化,其造型多作頭頂有獨角的獅子,兩隻耳朵作一隻豎起、一隻垂下,象徵具有上聽十方諸佛菩薩法音,下聞人間與惡道眾生求告之聲的神通力。
 
⊙地藏王菩薩聖誕活動
每逢農歷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聖誕時,善男信女都會道寺院中供養香花,諷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或稱念菩薩聖號,一方面希望能以地藏菩薩的大悲願力加持,以超薦祖先眷屬,孝親報恩,另一方面則能效法地藏精神,發地藏之大孝,廣度一切有情。在禮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時,則是靠著地藏菩薩的本願功德以超度七世的父母,並能拔濟世間眾生的苦難,讓大眾皆能共成佛道。
在地藏菩薩生日的這一天,佛教徒效法地藏菩薩的精神,念地藏菩薩,拜地藏菩薩,效法地藏菩薩的精神,期望自己能和地藏菩薩一樣。在地藏菩薩生日這一天,參加地藏法會,一方面祈求父母增福增慧,延年益壽,則是子女孝敬父母親最好的表達;另外亦可警惕自己遠離惡習,清淨身語意;提起自己精進的道心,效法地藏菩薩救拔眾苦的精神。
 
 
⊙地藏王菩薩與鬼月行事
早期臺灣社會在農曆七月中幾乎每天都有普度活動。在普度儀式方面,雖然台灣各地有些許差異,然大致上包括了募錢、豎燈篙、放路燈、放水燈、誦經、祭祀、普施、搶孤及壓醮尾等過程。由於中元普度是一場集體祭儀,因此「自初一至月終,各里社歛舉首事,鳩金延僧禮懺,填書榜疏」。
臺灣社會在農曆七月中幾乎每天都有普度活動。農曆七月十五日或七月任擇一日至數日舉行均可,通常有一日、二日、三日、五日、七日等天數之盆供法會,視設供者的財力多寡,而決定法會儀式日期之長短。在法會的當天早晨,於壇場外懸掛施旛及傘蓋等,並於法壇前懸掛匾額一方,用以說明壇場的用途,通常匾額多寫「盂蘭盆會」、「蘭盆勝會」或是「盂蘭普度」等四個大字,在匾額之兩旁按例須掛對聯一副,對聯選用的文字各地大致類同,例如「供獻三尊七世親恩從此報;功圓九夏十方檀護悉皆中元令節而群羅百味;當眾僧自恣而上供三尊」,或是「現在父母康寧百年俱慶;已往椿萱福九品高升」等。由於農歷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聖誕再加上地藏菩薩是冥陽救苦,因此在農曆七月時進行普度時都會奉祀地藏菩薩,和尚放燄口施食餓鬼時也會在燄口台前放一尊地藏菩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