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3日 星期日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的由來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加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中秋節,按照古代曆法的解釋,是因為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八月剛好是秋季中間的月份,而十五又是這個月中間。這一天的月亮最圓、最亮,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人們也把月圓看作是團圓的象徵,因此中秋節也稱「團圓節」。
近几十年來,香港當局對民間之中秋節很感興趣,撥款資助各社團之中秋大小各類遊藝晚會,時間由迎月至追月,悉隨尊便。節目中有唱歌、魔術表演、遊戲攤位、燈謎遊戲等,到場的人皆可享此等免費娛樂節目,而當局亦將中秋翌日例為公眾假期,以讓遊玩通宵達旦的人們可休息一天。
中秋雖與祭月的儀式有關,但中秋成為一個特定節日的起源則已不可考。只知從唐代起,許多的文人雅士會依照往例,相約於中秋夜賞月,於是留下了悠美的詩詞來描繪中秋夜晚賞月的情景;而民間在中秋節也有一些固定的娛樂和集會活動,這些習俗傳承下來,逐漸的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慶祝節日。
中秋節的起源,早在周朝時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每到秋天,帝王就會到郊外的月壇去祭月,相信這與後來中秋祭月的習俗有關。
《禮記》:「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周禮》:「中春、晝繫土鼓、歐幽雅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開元天寶遺事》:「中秋夕,上與貴妃臨太液池望月。」
《玩月詩序》:「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況埃瓂不流,太空悠悠,嬋娟徘徊,桂花上浮,升東林,入西樓。肌骨與之疏涼,神氣與之清冷。」
《和崔舍人永月詩》:「三秋端正月,今夜出東溟。」「端正月」即指中秋月。
《新編醉翁談錄》記載:「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不以貧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潔月。」
在酷熱的夏天過後,天朗氣清,萬里無雲的秋夜天空,正足突顯出月皎潔的光華。因此,每到秋天,天子總要到國都西郊的月壇去祭月。上古祭月的禮儀,很可能就是中秋節的起源。而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游月宮等故事。以下幾個有關中秋節的由來及傳說:
嫦娥奔月:相傳盤古開初之時,天上有十個太陽,酷熱烤焦了所有的莊稼草木,致凡間民不聊生,義人后羿為救助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就用弓箭把其中的九個太陽射下來,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可惜好景不常,原來被射落的九個太陽,是玉帝兒子的化身,玉帝在盛怒之下將后羿及其妻嫦娥貶為凡人。但西王母很同情后羿,以長生不老藥相贈。由於后羿射下九個太陽,令大地從始復甦,受到萬民擁戴,不久就被擁為王了。不過,由於后羿稱帝之後性情大變,成為殘暴的昏君,漸令天下民不潦生,怨聲載道,嫦娥苦勸無效,又恐后羿吃下長生不老藥後,永遠掌權令生靈塗炭,於是自己偷吃靈藥,沒想到吃藥以後後就往天上飄去,嫦娥本想重返天庭,又怕被眾仙子取笑,遂改為奔往月亮,被軟禁在廣寒宮上,成為月亮女神,從始世人於每年八月十五都有祭月的儀式,以作紀念。
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藥,變成了癩蛤蟆,稱為月精。奔月後,嫦娥住的月宮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樹和一隻兔子,就空無一物。
另有一個說法是,在月宮裡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
吳剛伐桂:漢晉時代,就已有月宮中有桂樹的傳說,後來更延伸出「吳剛伐桂」的故事。相傳吳剛在凡間本為樵夫,醉心於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玉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宮,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才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完一段,桂樹就隨即自動癒合,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沒辦法砍倒桂樹,而他也只好不斷的砍下去,得道成仙的願望始終無法達成。由此,人們也稱月亮為桂月、桂輪。
玉兔搗藥: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取食物,狐狸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供給,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對三位老人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而玉兔搗藥關於月亮的神話傳說,最早是出現於春秋時代,《楚辭》中提到亮裡有隻兔子,日夜不停地替神仙搗藥。因為月宮裡有隻兔子,所以月亮也被稱為金兔、玉兔、蟾兔,演變到後來,民間還有中秋節時於家中供「兔兒爺」的習俗。在漢墓出土文物中,有蟾蜍搗藥造型:「較小一棺,前額刻一人首蛇身像,一手捧月輪。後刻兩人一蟾,蟾兩足人立,手持方杵而下擣。右側一人,兩手捧物而立」。
玄宗遊月:某一年的八月十五晚上,唐玄宗在宮中祭月,隨著道人作法後,就把手杖化作空中銀橋,玄宗步入月宮,見門前牌匾寫著「廣寒清虛之府」,而桂樹下有一隻白兔正在搗藥,月宮內有嫦娥等諸仙女在悠揚的樂韻下翩翩起舞,玄宗重返人間後,令樂師把舞曲的音符記下,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所以古人又把月亮稱之為「廣寒宮」。
中秋節的傳統活動:
拜中秋:中秋節祭月之禮由來已久,民間於中秋節也會祭拜「太陰娘娘」。在月亮升出來之前,民眾在自家門口對好月亮出來的方向擺設香案,祭拜太陰娘娘,拜月的供品主要是月餅、應時的水果、糖果、清茶等。
祭月也是民間供奉嫦娥的習俗,形式主要是「祭月」。自古以來,民間視月亮為神靈。拜月亮大都為祈願,而若心中願望達成,則需再擺一次香案酬謝月神的幫助。民間拜中秋的習俗,是向天空膜拜月亮。祭品方面,包括芋頭、綠柚、菱角、月餅及合時果品等;祭具方面,主要包括香燭、壽金、大光寶等衣紙;拜中秋是拜日月之神,所以,最重要是買一個「日月牌」,日為太陽之神,月為太陰之神。到了吉時,就開始焚香祭祀,誠心許願,拜完就可以燒衣,之後一家人就一邊賞月,一邊共享拜過神的食品。
《燕京歲時記》:「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並焚之」。而某些地區的祭月方式是拜祭「木雕月神像」,即是用桂木刻版印成的「月亮神」,或稱作「月亮紙」,據悉在月亮升起之前,先朝向月出的一方,把「月亮紙」貼好,之後將一些合時的果品準備好,在月亮升起隨即燃點斗香祭拜,婦女及兒童先拜,男人後拜,之後就把月亮紙燒掉,再把供品分給每位家人享用,就算不在家的,也要留他一份,以求大吉大利,此外,未婚男女亦可在月下焚香乞求月老助其撮合姻緣。
月餅:中秋節的應景食品就屬月餅及柚子了。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節祭拜月神的供相傳下來,就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月餅象徵團圓,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源自何時已無法查証,據推測可從周朝算起,漢代已有蒸餅、胡餅、湯餅等,宋朝已有千層餅、油酥餅、月餅等名詞。元朝末年,當時中原人不甘受蒙古人的統治,有志之士皆起義抗元,然欲整合反抗的力量,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劉伯溫獻一計策,散佈將有瘟疫的流言,要人們於中秋節之前買月餅來吃以避禍。大家買了月餅回家後切開一看,裏面藏了紙條寫著「八月十五夜起義」,於是民眾紛紛響應,因而一舉推翻元朝。而中秋節的應景食物月餅就廣為流行了。
中秋時節正值柚子盛產期,柚子的顏色黃亮,形狀光滑圓潤,加上「柚」與「佑」同音,是一種非常喜氣及吉祥的水果,因此被人們當做是中秋節的主要水果。明清以後,月餅的製作又隨地域之分而有各種變異。《燕京歲時記》記載:「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足見當時北京城內己有製作月餅的著名商店了。月餅製作的特色,因地而異。較多為人熟知的有蘇式月餅、廣式月餅、京式月餅、寧式月餅、滇式月餅、潮式月餅等。蘇式月餅多是酥皮,油多糖重,鬆脆香酥。廣式月餅重糖輕油皮薄餡美,不易破碎,適宜饋贈。京式月餅素油素餡,且多為硬皮。潮式月餅以糖冬瓜為餡,食之鬆脆滋潤。另有一種產於東北的「套月」月餅,專供饋贈之用。最大的底盤直徑約三十三公分,由下而上逐一縮小,一套嫦娥奔月的連環畫。而商人們也為月餅取了許多極雅緻的名字。如西施醉月、嫦娥奔月、七星伴月、蟾宮丹桂月、珠江夜月、三潭印月、唐皇燕月等等。也有以內含餡料來定名的,如蛋黃蓮蓉月、五仁甜肉月、欖仁白蓮蓉月、叉燒臘腸月、寶鴨腸月、寶鴨穿蓮月、椰蓮蓉月等等,光聽到名字就已使人垂涎三尺 。
賞月:秋天的節日中,數中秋節最為隆重。中秋節和月亮有關。這一天,月亮最圓。根据古代天人合一的觀念,月圓之日也應是親人都在之時,「月圓人團圓」,對民眾來說,這是一個全家團圓的日子。如果缺人,那就要遙望圓月,寄托相思,讓雙方的思念「團圓」。如果都在,就合家團聚在一起,在家門口一邊烤肉、吃月餅、剝柚子,一邊賞月傾談,這是中秋夜常見的景象。月餅是中秋的食品,平日一般不興食用。這种食品都做成圓的,和圓月相應,也象征團圓美滿。還有一种食品做成兔子模樣,最為孩子所鐘愛,因為不僅可以觀賞還可食用。做成兔子模樣也和月亮有關。在中國人的傳說中。中秋節祭兔子也是月亮節的一大傳統之一。
「中秋節」是在農曆八月十五日,也是最優美浪漫的節日。中秋節是祭拜月亮的日子,在民間,這天也是土地公的生日,到這個時候,一年的辛勞已到了尾聲,只等待最後收成的日子,一般人於是懷著感恩天(以月亮為代表)、地(以土地神做象徵),來歡度這個節日。
民間相信祈求月神的保佑,可以使全家團圓吉祥,因此中秋節要吃月餅,月餅就是象徵團圓。除了月餅,中秋節還吃柚子,因為「柚」與「佑」諧音,也是希望月亮護佑的意思。中秋節這一天到處都有人賞月,這一天的月亮是一年中最美的,情侶也喜歡在這一天約會,以祈求「月圓人圓」。中秋節的氣氛是寧靜、優美的,與其他熱鬧的節慶有很大的不同。
中秋晚能否賞月還得視天氣而定。據說中秋夜的天氣和元宵夜的天氣互為因果。俗語道:「八月十五雲遮月,來歲元宵雨打燈」又道:「雨打上元燈,雲罩中秋月」。
聽香:「聽香」是古代由福建閩南地區的習俗,并流傳到台灣。先由婦女在家中供奉的神像前焚香禱告,表明心中想預測的如感情、財富等事情,在請示(擲筊杯)了出門應前行的方向後(也可靜立在屋里聽香),就拈香出門了。
凡是在路上所聽到的一切的談話、歌唱等聲,均可就此預測所問之事。再就地擲筊杯請教神明答案是否如此。如果答不是,則繼續前行,直至獲得神明示是的答案為止。
聖筊:為一平一凸,一陰一陽,表示對、是、同意。
笑筊:為二平面者,即二陽面,表示否、不是。
陰筊:為二凸面者,即二陰面,表示否、不是。
擲筊次數:擲筊一般為求慎重準確,以連三次聖筊為準。
「聽香」的習俗,也有以正月十五元宵節進行的。
而未婚少女也有在中秋夜偷取別人菜園中的蔬菜或蔥的習俗,若是偷取成功則表示她可得到美好的愛情。
 
各地習俗:山東:慶雲縣農家八月十五日祭土穀神,稱「青苗社」。
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
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節宴請佃戶。
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西:
潞安中秋節宴節請女婿。
永寧中秋夕恭祀太陰星主。
大同縣月餅稱團圓餅,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
石樓縣中秋祀城隍。
 
河北:
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
河間縣以中秋雨為苦雨,中秋節若下雨,當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
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請邊中秋有吹鼓手沿門鼓吹,以討賞錢,例同端午、除夕。
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攜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江蘇:
無錫縣中秋夜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
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樣子就有香味飄滿全村。
新城縣過中秋自十一夜起懸掛通草燈,以鼓樂迎迎之於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安徽:
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之器具。夜間則內外皆點上燈燭,光輝可愛。
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髮辮狀,浸溼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遊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遊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遊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湖北:
蔪州中秋,取促織蟲相鬥。
 
四川:
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除了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打 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將桔子挖空,點上蠟燭,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福建:
浦城縣女子穿行南浦橋,吃求長壽。
建寧中秋夜俗以掛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
上杭縣中秋,兒女多於拜月時請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臨,竹筐會自己搖動,以其搖動的次數來卜吉凶。
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控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來自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韃子訊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紅粿叫「天公粿」。拜月的紅粿則做成豬羊的形狀,數目必是九豬十六羊。
 
廣東: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乳源縣志》記載,中秋節吃芋頭,可治疥癩。廣東中秋也有兒童提燈的風俗。燈的材料有紅柚皮雕的柚燈,素馨茉莉花結的花燈,明亮的燈火帶著陣陣的花果清香,使人愛不釋手。
東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撮合。
霞浦有中秋曳石的風俗。曳石是戚繼光發明的,以石塊繫上繩索,沿街拖拉,虛張聲勢,用來恐哧敵軍。
 
台灣:
《台灣府志》記載,八月十五夜「土子遞為燕飲賞月,製大麵餅,名為中秋餅,以硃書一元字,用骰子擲四次奪之,取秋闈奪元之義」。古代以八月十五為「秋闈」,即鄉試第三場考試的日子。
《台灣府志》:「中秋,祀當境土神。蓋古者祭祀之禮,與二月二日同。春祈而秋報也」。除了祭祀土地公之外,農民還得在田間插設「土地公拐杖」。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夾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間,插好土地公拐杖後,再以月餅祭祀。
民間相傳,中秋夜愈晚睡愈長壽。少女在這天夜裡晚睡,則可使她的母親長壽。未婚的少女還有在中秋夜偷菜的習俗。只要偷得別人的菜圃中的蔬菜,就表示她將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尪;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項習俗。
 
中秋詩詞選:
中秋待月      陸龜蒙
轉缺霜輸上轉遲,好風偏似送佳期。
帘斜樹隔情無限,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里,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欲減初圓及午時。
 
中秋月       晏 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嫦娥        唐.李商隱
雲母風屏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水調歌頭      唐.蘇 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夜觀潮     唐.蘇 軾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
寄語重門休上鎖,夜潮留向月中看。
萬人鼓噪懾吾儂,猶似浮江老阿童。
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倪莊中秋      元好問
強飯日逾瘦,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谿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
 
建寧通都橋玩月   徐 渭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
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檐前。
坐當林樹看鳥遶,望入雲河與水連。
久欲乘槎問天上,幾回津路渺無邊。
 
舟次中秋      張煌言
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
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
此夜啣杯慚庾亮,幾年持斧笑吳剛,
觀濤豈必錢塘去,碧海銀潢自渺茫。
 
中秋夜無月     樊增禮
江亙清光徹九州,只今煙霧鎖瓊樓。
莫秋遮斷山河影,照出山河影更愁。
 
香港夜觀燈     康有為
空濛海月上金繩,又看秋宵香港燈。
曼衍魚龍陳百戲,參差樓閣倚高層。
怕聞清曲何堪客,便繞群花也似僧。
歡來獨惜非吾土,看劍高歌醉得曾。
資料:福山堂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msfM.j2GABZ2NgSUHgmE_1g-/article?mid=128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